警惕!合同诈骗套路深,这里教你如何避坑
时间:2025-04-07 20:32 阅读量 39
说在前面
在现代商业活动中,合同是保障交易安全的核心工具。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却利用合同来实施诈骗,导致企业、个人蒙受巨额损失。受害人在遭受损失后,通常陷入按合同纠纷进行民事诉讼,立案容易但执行难;走刑事手段,向警方以遭受合同诈骗报案,却立案困难的困境。
合同诈骗罪已成为经济犯罪中的“隐形杀手”,如何识别陷阱、防范风险?本文通过真实案例拆解套路,并附上律师的实用建议,助你守住“钱袋子”!
还原
两起触目惊心的合同诈骗案
1
故事1:伪造证件骗担保,亿元资金打水漂
刘某是多家企业的实际控制人。在企业连年亏损、资不抵债时,他动起了歪心思:勾结担保公司内部人员偷盖印章,伪造土地证、房产证等文件,替换真实抵押材料,成功让担保公司为自家企业提供担保。凭借这些虚假材料,刘某以企业名义向银行借款1.4亿元。
钱到手后,刘某并未用于经营,反而将资金用于偿还高利贷、发放员工工资,甚至给妻子的项目“输血”。最终,企业无力还款,担保公司被迫代偿9500余万元。法院审理认定,刘某及其公司构成合同诈骗罪,刘某作为主谋被依法严惩。
2
故事2:租车抵押“空手套白狼”,车主、债主均受害
2019年,邹某以租车为名,与多名车主签订合同,承诺预付租金。取得车辆后,他转头就以“资金周转”为由,将租来的7辆车抵押给他人借款16.5万元。例如,他从安某处租下一辆价值30万元的捷豹车,仅支付3500元租金,便抵押借款5万元用于挥霍。
事后,邹某更换联系方式逃之夭夭。债主战某为减少损失,将车辆低价转卖,导致安某的捷豹车被扣押。最终,法院以合同诈骗罪判处邹某刑罚,但车主与债主的损失已难以挽回。
关注
合同诈骗罪的法律规定
根据《刑法》第224条,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 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二) 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三) 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四) 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
(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简单概括来说,以下行为可能构成合同诈骗罪(量刑根据数额和情节):
构成合同诈骗罪的可能行为
1. 假冒身份签约:虚构单位或冒用他人名义;
2. 虚假担保:伪造票据、产权证明作担保;
3. 钓鱼合同:先履行小额合同骗取信任后“跑路”;
4. 卷款逃匿:收款后消失或转移财产;
5. 其他诈骗手段:如隐瞒标的已抵押,重复销售等。
刑罚
轻则三年以下徒刑,重则无期徒刑,并处高额罚金或没收财产。
认定合同诈骗的关键:如何证明“非法占有目的”?司法机关通常通过以下行为推定“非法占有目的”:
01
以欺骗手段取得财物,用于非法经营或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导致财物不能返还的;
02
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以逃避返还资金的;
03
隐匿、销毁账目,以逃避返还资金的;
04
明知没有履行合同的条件,而骗取他人资金不返还的;
05
隐瞒合同标的已出卖或抵押的事实,与他人签订买卖合同,收取货款不返还的;
06
采用"借新债还旧债"方式循环骗取他人资金,导致资金不能归还的;
07
收到对方款物后,不履行合同义务,主要用于挥霍、高利贷等非法投资活动,导致资金不能归还的;
08
无正当理由,以明显低于市场的价格变卖货物,导致不能归还货款的;
09
其他非法占有款物,不能返还的行为。
立案门槛:诈骗金额达2万元以上即可追究刑事责任。
律师建议
赵伟喆律师建议,五招防范合同诈骗:
01
核身份
个人:查验身份证;自称身份的有关证件、证明文件,并可以通过政府平台核实信息;
企业:查营业执照、信用中国网站、资质证书的网站,警惕“皮包公司”。
02
查信用
登录中国裁判文书网、执行信息公开网,排查对方是否有诉讼、失信记录。
03
验资产
涉及抵押时,要求对方提供电子产权证明,并到相关部门核实抵押物状态(是否被查封、重复抵押)。
04
实地访
重要交易前,实地考察对方办公地、项目现场,避免“纸上谈兵”。
05
留证据
合同条款需明确付款、交货细节,保存聊天记录、邮件、合同原件等。
结
语
合同诈骗手段层出不穷,但万变不离其宗——利用信任与漏洞牟利。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唯有提高警惕、做好风控,才能让骗子无处下手!
来源:网络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