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之应收账款融资模式的风险点都有哪些?
时间:2025-04-12 20:53 阅读量 38
供应链金融作为围绕产业链核心企业展开的创新金融服务模式,通过整合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多维数据,在真实交易背景下为上下游企业提供系统性金融服务,旨在以最小成本撬动最大价值,提升产业链整体效率与韧性。
目前,应收账款融资主要包括应收账款转让类融资(如银行保理与应收账款证券化)和应收账款质押类融资(融资企业将合法有效的应收账款质押给金融机构以获取信贷)两种典型模式。尽管这类融资方式提升了企业资金周转效率,但也暴露出诸多法律与经营风险。 应收账款融资的核心风险点 应收账款真实性风险 应收账款作为信用融资的核心资产,其真实性是业务的基石。一旦底层交易为虚构,金融机构将无法实现债权。
例如,在(2020)浙01民终2359号案中,银行因未审查基础交易真实性,导致虚构的应收账款被质押,最终法院判定银行需承担20%的损失责任。真实交易的识别是风控的首要关口,若交易链条存在造假行为(如“空转合同”或“内部对倒”),质押权将失去法律保障。 应收账款合法性风险 应收账款必须来源于合法、有效的合同关系,且不应违反法律关于“不得转让”的约束条款。例如,政府采购、军工项目或特定行政合同可能约定禁止债权转让;应收账款若已被重复质押或转让,将导致金融机构权利落空。此外,应收账款应处于有效期间内,超过诉讼时效的债权在追偿上存在法律障碍。 核心企业信用风险 核心企业是应收账款的“付款人”,其信用状况直接影响应收账款的回收能力。研究表明,核心企业信用等级每下降一级,银行在该项融资产品上的不良率将上升3%~5%。若核心企业因经营下滑或债务风险传导而发生违约,即使基础交易真实合法,银行仍面临收款失败的风险。 融资企业经营风险 融资企业(应收账款出质人)若在经营过程中发生违约、资金链断裂或恶意转移资产等情况,不仅可能导致后续账款管理失控,还可能产生“债权悬空”的问题。部分中小企业因市场环境变化、管理能力不足,资金断裂导致无法持续经营,从而拖累整个应收账款的履约过程。 供应链系统性风险 供应链是高度联动的系统,一处断裂或波动,可能引发链式反应。
例如,在2021年房地产行业剧烈调整期间,众多与房地产相关的工程机械、建材、设计等上下游企业的应收账款集中逾期,直接冲击了多家保理机构的资金回收。若行业本身周期性强或关联企业合作不紧密,风险传导效应将更加显著。 既然这么多风险点,我们如何应对呢?别着急,跟着我来一起检查下。 严格审查应收账款真实性 金融机构应通过多渠道核实应收账款的真实性,包括审查基础合同、发票、入库单等文件,并向应收账款债务人核实债权情况。必要时,可到债务人经营地点进行现场核实。同时,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比历史交易数据,识别异常交易行为。 确保应收账款合法性 金融机构应审查应收账款是否符合《民法典》及相关法律规定,是否存在禁止转让条款,是否已超过诉讼时效等。对于涉及多次质押的应收账款,查验账款是否处于有效追索期间;要求融资方提供出质清单与权属声明,必要时进行公示登记以完善担保效力。应要求出质人提供质押权人的书面同意函。 加强核心企业风险管理 金融机构应重点关注核心企业的资信状况,包括行业地位、资产负债情况、信用记录等。通过定期跟踪核心企业的经营动态和财务数据,及时发现潜在风险。
同时,与核心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确保其协助金融机构管理应收账款。 监控融资企业经营状况 金融机构应定期评估融资企业的经营绩效、技术能力及履约记录,确保其具备持续经营能力。通过现场调研、财务报表分析等手段,全面了解融资企业的运营状况。对于经营状况不佳的企业,应及时调整融资策略或采取风险缓释措施。 优化供应链整体管理 金融机构应关注供应链所在行业的成熟度、资金流状况及企业间的合作稳定性。通过构建供应链金融生态体系,加强供应链上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合作,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抗风险能力。同时,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并应对供应链波动带来的风险。 应收账款融资作为连接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的重要资金桥梁,在降低融资门槛、缓解资金紧张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然而,若缺乏完善的风控体系与高效的管理机制,则极易成为潜在的信用风险“放大器”。
金融机构在业务开展中,必须从应收账款的真实性、合法性、权属清晰性、相关企业的信用状况及供应链的系统稳定性多维出发,构建“全链条、多层次”的风险管理体系。通过技术赋能、制度优化和生态协同,才能真正实现供应链金融的“控风险、稳融资、促发展”目标。
来源:网络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