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央企保理公司解散,大概率是因为内部协同不了!
时间:2025-05-06 20:09 阅读量 5
4月27日,天津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发布一则批复,批复内容是中粮资本(天津)商业保理有限公司解散。
通过企业预警通查询,中粮资本(天津)商业保理有限公司的股权结构,最终的实际控制人为央企中粮集团。
那么中粮资本保理做为中粮集团的子公司,背靠这么好的中粮集团产业背景,为什么会解散呢?
01
在中国,保理公司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产业场景
保理业务早期诞生于欧美,从最初的贸易代理,转为资金代理,代为收款、坏账担保、融资等功能。
因为欧美高速发展了近百年,建立了完善的信用体系,所以保理业务从贸易代理分离出来的应用场景是成立的。
但是到了目前的中国,如果完全按照欧美国家的套路做,绝大多数保理公司,必定是死路一条,中国商业保理发展的十多年,其实也证实了这一点。
在中国,保理业务,是需要核心企业高度配合的,也就是需要有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交易产业场景。为什么需要核心企业高度配合?因为核心企业不配合,贸易的真实性验证不了、核心企业的信用绑定不了、效率太慢成本太高,企业想骗保理公司,那是分分钟钟的事。
最近,一些供应链金融科技公司也好、保理公司也好,鼓吹的数据保理、脱核保理,其实也要依赖核心企业,还有些人鼓吹完脱核觉得不合适,又搞了个新词,叫脱核不离核,反正很多中国人是,干啥啥不行,搞新词第一名。
在中国,应收帐款融资业务这事,反正脱离核心企业,其实就是伪命题。
其实,不仅仅是商业保理公司,产业金融如果想做的好,一定要依赖产业场景,脱离产业场景,其实都很难。
02
中粮集团具备开展保理业务的产业场景
即然在中国,保理业务需要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交易场景,那么中粮集团是否有这样的场景呢?我们通过中粮集团网站关于中粮集团的介绍,应该是可以看的出来的。
中粮(COFCO)集团有限公司是与新中国同龄的中央直属大型国有企业,中国农粮行业领军者,全球布局、全产业链的国际农粮食品企业。中粮集团以农粮为核心主业,聚焦粮、油、糖、棉、肉、乳等品类,同时涉及食品、金融、地产领域。
截至2023年底,集团资产总额7,307亿元,2023年度,集团整体营业总收入6,921亿元,利润总额212亿元。
中粮集团不断完善农粮主业资产布局,持续提升大宗农产品经营能力,促进农产品采购、储存、加工、运输和贸易环节上下游协同一体,以市场化的方式高效保障粮油供应。
在全球,中粮集团积极推动拓展海外布局,不断提升全球粮油物流仓储能力,保障国际供应链稳定,形成了遍及主产区和主销区的农产品贸易物流网络,从事谷物、油脂油料、糖、肉、棉花等大宗农产品采购、储存、加工、运输和贸易,在南美、黑海等全球粮食主产区和亚洲新兴市场间建立起稳定的粮食走廊。公司近一半营业收入来自海外,农产品全球年经营总量是中国年进口量的一倍以上。
在中国,中粮集团是大豆、小麦、玉米、食糖等农产品进出口的主渠道,为国人提供日常消费的主要农产品品类。目前,中粮集团是中国油脂加工行业领导者之一,大米、面粉和啤酒原料加工、贸易及销售在国内行业中均处于领先地位,是中国位居前列的棉花贸易商,规模、技术领先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同时还是中国领先的全产业链肉类企业和乳制品供应商。
中粮集团是优质食品的生产者,优质品牌的创造者。“福临门”、“长城”、“中茶”、“家佳康”、“酒鬼”、“悦活”等品牌享誉中国市场,销售网点覆盖中国90%以上的地级市。中国第一瓶干红、干白葡萄酒,新中国第一家国有茶叶公司都诞生于中粮集团,同时还为可口可乐等全球知名食品饮料品牌提供装瓶业务,举办中国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食品和酒类行业盛会——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建立起专业的食品电子商务平台,服务人民美好生活。
以农粮食品产业链为依托,中粮集团为农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发展信托、期货、保险、基金等金融业务链,产融结合、服务三农。
中粮集团助力城市升级与服务,业务覆盖购物中心、住宅、产业园区、酒店、写字楼等领域,其中商业地产品牌“大悦城”购物中心在10多个一线城市领跑中国新型百货业态。
中粮集团稳步推进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革,创新市场化体制机制,形成以核心产品为主线的16个专业化公司,分别是中粮国际、中粮贸易、中粮粮谷、中粮油脂、中粮生物科技、中粮糖业、中国纺织、中粮科工、中粮酒业、中粮可口可乐、中粮家佳康、中国茶叶、蒙牛乳业、我买网、中粮资本和大悦城控股。
作为投资控股企业,中粮集团旗下拥有14家上市公司,其中包括中国食品(00506.HK)、蒙牛乳业(02319.HK)、大悦城地产(00207.HK)、中粮家佳康(01610.HK)、福田实业(00420.HK)、现代牧业(01117.HK)、中国圣牧(01432.HK)7家香港上市公司,以及中粮糖业(600737.SH)、妙可蓝多(600882.SH)、中粮科技(000930.SZ)、大悦城控股(000031.SZ)、酒鬼酒(000799.SZ)、中粮资本(002423.SZ)、中粮科工(301058.SZ)等7家内地公司。
以上关于中粮的产业资源,支撑一个集团内部的保理公司,是一点问题没有的。
03
中粮资本保理解散的主要原因,应该是内部协同问题
近两年,由于受国资委保理公司“一参一控”因素和清理“两非”“两资”及“退金令”影响,部分央企保理公司清退了其体系内的“多余”商业保理公司,近两年已解散、注销、退出的央企保理公司已多达十余家,包括国家电网、国药集团、鞍钢集团、国投集团等均有商业保理公司注销。
中粮资本(天津)商业保理有限公司解散真正的原因,是受国资委保理公司“一参一控”因素的限制,还是其他原因呢?
个人觉得,应该是内部协同不了。
中粮集团体系内还有一家保理公司,蒙牛所属的上海蒙元商业保理公司一家。蒙元保理与蒙牛下面另外一家类金融公司内蒙古牛享融融资担保有限公司,股权结构、高管除了总经理外,基本相同,
高管并没有在中粮其他板块有任职情况,也能证明,这家保理公司应该是只做蒙牛集团的业务,不涉及蒙牛以外中粮其他板块的业务。
那么上海蒙元保理,想不想做蒙牛以外中粮其他板块的保理业务呢?答案肯定是想的,但是得有个前提,需要协同,也就是其他板块人家让你干才行,不是你想干就干的。
我们回到中粮资本,虽然是中粮集团的子公司,名称也加上中粮二字,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集团有什么资源是否跟你有关系,是两回事。能协同了,就是你的,不能协同,跟你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如果不能协同,还不如外部的。
这也非常好理解,因为公司是一个各种利益组成的虚拟组织,各种利益包括整个集团的利益、部门的利益、个人的利益。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资源必然向一些主体倾斜。
一个集团开展保理业务,从整个集团一部分是有利的,但也有局限性,例如把不定期付款的商业信用变成刚性兑付的金融信用,会加大集团的现金流风险。
除了对集团利益造成一定的影响外,对各个子公司的财务人员利益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有道理的。
所以,中粮资本保理,如果想做集团各个兄弟公司业务,协同是个大问题,如果不获得集团高层的大力支持,是非常困难的,很可能出现去兄弟单位营销,好好招待,就是业务干不了的局面。
这当然,不是中粮资本保理面临的问题,是所有核心企业保理公司都要面临的问题。
那么中粮资本保理解散,有没有可能内部可以协同,觉得保理公司价值不大,用科技公司把集团产业场景串联起来,对接其他金融机构,包括集团内部金融机构(例如中粮信托)呢?
有这个可能!如果对接外部金融机构,做为辅助应该是可以的,做为主要的业务,应该不太可能,毕竟无风险业务,就可以挣到不少的利润,不可能让利第三方。
那么如果对接中粮内部其他金融机构,例如中粮信托呢?这个可能性是很大的。毕竟应收帐款融资,又不是保理公司的专属业务,甚至中粮信托无论是整体的监管能力、风险能力、资金实力,包括账户体系等都优于保理公司。
如果未来地方金融监管条例出台,限制保理公司经营地域,自己申请全国范围的业务有难度,选择中粮信托做这个业务,倒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当然了,即使是中粮信托或者集团其他金融公司干这事,也要面临内部协同问题,这个少不了。
但是从绝大多数央企或者核心企业保理公司来说,选择这么做的很少。基本上如果内部能够协同,保理公司做的业务也不错,一般会让保理公司继续做下去,不会让其他金融公司做。
所以,中粮资本保理解散的原因,我更倾向于内部协同难。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猜测,并没有找他们去证实,我的这个猜测,也只供大家参考。借中粮资本保理解散这件事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是想说明,着重强调内部协同在保理业务乃至整个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核心重要性。
04
中粮资本保理解散,不代表整个中粮集团就不做保理业务了
中粮资本保理解散了,那问题来了,是不是代表着中粮集团的保理业务就不做了啊?答案:肯定不是的。
因为应收帐款融资业务,或者叫供应链金融业也好,并不是保理公司的专属,其他金融机构也可以做。在这个业务中,中粮可以选择自己的金融公司做,也可以选择对接外部第三方金融公司做,反正产业场景是我的,我自己的地盘,我做主。
央企产业金融业务的铁律——没有协同的产业资源只是纸上蓝图。无论是保理公司还是信托、科技平台,唯有打破部门壁垒、建立集团层面的激励机制,才能真正释放产融价值。
对公司而言,与其纠结于牌照存废,不如聚焦如何通过组织变革激活存量资源。
同时,我们也期待,中粮集团未来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上探索出新的有效模式,为行业提供新的发展方向与借鉴范例,推动整个供应链金融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希望,“解散”不是终点,而是新模式的起点!
来源:网络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