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挂名股东被追债千万,仅为“挂名”为何仍需担责?

时间:2025-05-24 20:47        阅读量 82

说在前面    

         “挂名股东”是否真能“只挂名不担责”?当公司无法清偿到期债务,被债权人要求股东承担责任时,登记在册的股东能否以“出资期限未到”或“被冒名”为由拒绝赔偿?     这些问题在近年来的票据纠纷执行中频发,尤其是涉及“挂名股东”时,法律如何平衡债权人权益与股东抗辩?下面的这则案例,我们一探究竟。      

     

     

       案情简介    一场“挂名”引发的千万债务纠纷       

  1    故事还原            2017年,胡某轻信朋友请求,在甲公司注册文件上签字成为“挂名股东”,认缴1000万元注册资本,出资期限设定在20年后的2037年。他暗自庆幸:“不用真掏钱,还能卖个人情。”     2019年,甲公司因拖欠乙公司14万元货款被告上法庭。虽然乙公司胜诉,但执行时发现甲公司早已“家徒四壁”。2020年,甲公司因违法被吊销执照,彻底沦为“空壳”。     2023年,乙公司调取工商档案,盯上了胡某——这位登记在册却从未出资的股东,一纸诉状要求他在未实缴的1000万元范围内“补足债务”。法庭上,胡某大喊:“我是被冒名的!实际出资人不是我!”然而,他的名字已在工商登记中挂了整整6年,期间从未主动要求撤销……     

 2    争议焦点        1. “挂名”能否免责?胡某自称被冒名,为何法院不认可? 2. 出资义务是否应“加速到期”?在公司被吊销且无财产的情况下,股东能否以出资期限未至为由拒绝出资?   3. 登记公示的威力:登记公示的股东是否必须对外担责?           关注    法院观点             法院判决一锤定音:胡某需在1000万元未出资范围内担责!       出资义务加速到期         甲公司已被吊销且无财产,具备破产原因,债权人有权要求股东提前履行出资义务。         商事登记=对外承诺         胡某6年未撤销登记,视为默认股东身份;即便真是“挂名”,基于公示公信,债权人仍可追责。       内部协议≠对外盾牌           名义股东与实际出资人的协议仅内部有效,不得对抗善意债权人。    

 

 

     

          律师建议     

    

     

              赵伟喆律师表示,本案撕开“挂名股东”的侥幸面具:商事登记绝非儿戏,名义身份背后是实打实的法律责任!无论是股东、债权人还是企业,唯有敬畏规则,才能避免“名实分离”的致命陷阱。   

 01          

        挂名股东:  警惕“借名登记”风险     切勿随意签字!工商登记不是“人情债”,可能埋下巨额债务雷区。     发现被冒名时,应立即通过诉讼或行政程序撤销登记,避免“默认追认”。       

 02          

        债权人维权策略:       执行阶段发现公司无财产时,可调取工商档案,直接起诉未实缴出资的股东。      

 03          

        企业合规提示:        注册资本认缴≠“空头支票”,天价认缴可能引火烧身!      

来源:网络公众平台